ESG评级体系简介
ESG评价体系又称ESG评级,是由第三方机构创建的,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贡献。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我国ESG信息披露方面的政策密集出台,ESG投资快速发展。而ESG评价体系作为ESG投资的基础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亚洲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 ESG的觉醒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本土化ESG评级体系大多基于国际通用的信披标准研发,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市场机构、专家学者构建ESG评级体系,较为成熟的机构评级体系已沿用5-6年并不断迭代,新兴玩家也在近 几年不断入局。
ESG的发展现状
(一)ESG披露情况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显示,发布ESG相关的独立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达1130家(数据基础为A股2020年年报),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26.9%;但2021年只有66家企业发布纯粹的ESG报告,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1.57%左右。
从披露企业的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披露数量为568家,披露率为48.67%,在各类企业中最高。民营企业的披露率较低,但披露数量展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从2019年的379家增长到了2021年的505家。
(二)ESG评分情况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展示了2020年全行业4276家企业ESG总得分及E、S、G各分项得分情况。ESG总得分均值仅为35.28,属于偏低水平;标准差为8.74,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很大,表明ESG的重视程度具有行业不均衡的特点,侧面反映出我国还需加强ESG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强对不同行业在ESG方面的鼓励和引导。
(三)ESG投资情况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ESG投资规模方面,近年来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和《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的中国机构数量均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表明我国ESG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21年9月,中国已有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南方基金等在内的72家投资机构成为UN PRI的签署成员;签署PRB的中国机构已达21家,其中包括16家银行、3家保险机构和2家投资机构。
在ESG金融产品方面,近年来国内ESG主题指数和基金的数量稳步增长,但整体规模尚小。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国内共有“纯ESG”指数102只,主要包含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两大类。以“低碳”、“新能源”、“国家安全”和“国企改革”等主题为主的“泛ESG”基金251只(ETF基金61只),基金规模为3846.97亿元,其中指数型和混合型占比高达83%;“纯ESG”基金24只(ETF基金6只)、基金规模仅81.36亿元。
ESG的现实意义
ESG的现实意义体现在ESG实践和ESG投资两个方面。
ESG实践针对企业自身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改变。企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其经营活动可以通过降低碳排放、绿色经营、践行社会责任和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来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融合发展。近年来,众多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因环保违规、社会责任等问题而被点名或处罚,本质上是对ESG理念的忽视,导致企业自身缺乏管理理性和决策理性。将ESG的发展理念融入企业规划并构建ESG组织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在立足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要求;在企业制度创新、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ESG投资是将ESG相关因素纳入投资研究实践中,在基于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S、G三个维度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ESG作为衡量可持续经营能力的综合指标,可为金融机构在优质项目筛选、投资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金融投资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丰富ESG投资,满足实体经济主体在可持续经营中的融资需求,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在ESG中的良性互动。未来,ESG投资是一个更大、更长、更具有基础意义的赛道,ESG投资不仅对于投资有助益,更能够促进资本功能深化,逐渐成为全球投资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