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价体系简介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兴起的重要理念和企业行动指南,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具象投影。ESG投资指在投资研究实践中融入ESG理念,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S、G三个维度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找到既创造股东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且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上海证券报,2021)。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成立,提出将ESG问题纳入到投资分析和决策之中。ESG投资成为重要的投资策略之一,为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筛选、投资产品和服务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整体来看,ESG投资基于四个层面:第一,上市公司按信披标准披露ESG信息;第二,评级公司按照评级标准进行相关评级;第三,指数编制公司根据评级结果编制相关指数;第四,投资者运用多种ESG投资策略进行投资。
从本质看,ESG投资并不意味着牺牲企业的财务绩效,从市场整体来看,ESG表现优秀的企业,往往在公司治理水平、抵御风险能力、创造可持续价值等方面更具优势。ESG投资理念有利于揭示财务信息之外的收益和风险信息,降低尾部风险,从而获取超额收益。MSCI发布的几支区域性全球市场领先指数收益率皆高于母指数,ESG领先指数在新兴市场中的表现尤其出色。MSCI中国ESG指数的长期表现显著优于MSCI中国综合指数;另外将中证800成分股按ESG评分分级,评级越高的公司其相对指数的超额收益越明显。由于ESG投资在长期获得更加稳定的回报,减少大幅度的回撤,逐渐成为各个国家主权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大体量且关系重大的基金重点参考的指标。
ESG评价体系标准如下:
《管理体系标准》遵循ISO对管理体系的一般描述,简化了各管理体系的通用性要求相关内容,重点对企业如何将ESG有关工作融入现有管理体系提出要求,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
基于近10年来国内开展的ESG培训、企业实施、报告编写与发布、评级的基础,ESG管理体系方法遵循了“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原理,总结了ESG 管理的三个步骤十项工作内容(见图1),以ESG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步十法”来表现体系架构。同时,标准分步解析每一项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具体要求。
第一步:组织
企业应首先构建ESG工作的组织体系,明确ESG工作的方向,建设工作推进的制度保障,为统筹推进整体ESG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包含四项ESG管理工作:理念、规划、治理架构、制度。
除管理体系关注的方针外,与影响ESG绩效的主观出发点相一致,标准着重强调了企业对使命和价值观的再评审和确认。基于实施中常见问题,标准多个条款描述了有关要求,确保将ESG事项决策、实施、监督、披露的职责和权限分配到企业内的各层级并予以沟通,同时作为文件化信息予以保持。标准对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在ESG方面的实质性职责、行为目标设定与考核进行了规定,以切实落实领导作用。
第二步:融合
企业应将ESG理念、规划融入日常运营,推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各生产环节夯实管理,提升履责能力,具体涵盖能力、议题、过程以及绩效评价四项工作。
标准细化了资源的范畴,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物资、科研和技术资源(如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将对供应链的管理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ESG主题和议题的识别与排序方面,标准明确了企业应结合经营和风险控制实际需要,还可参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提出的披露要求以及其他本土化特征。标准还强调了ESG工作在目标管理、风险应对与变更管理方面的特殊过程要求。鉴于数据与信息是信任的基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ESG议题、绩效实现与监测所需的指标、数据,应实现协同设计、协同采集和信息共享。
第三步:沟通
企业应就自身ESG工作与利益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包括ESG报告、利益相关方参与两项关键工作。
标准强调企业的ESG绩效应兼顾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中。企业应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持续改进。对管理体系的基础性活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标准明确可以不独立实施,但应在企业现有ESG管理体系内保持完整性和周期性,以保证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有效性。对需开展对外沟通或披露的绩效,企业应确保评价所依据的准则为可公开获取的技术规范或要求。标准鼓励企业开展ESG绩效的对标管理,如参与评级、认证等活动。
由于目前在ESG方面开展得最广泛的活动是报告编制和披露工作,标准并未在此方面重复详细描述有关要求。
ESG评级结果差异原因
没有统一标准化指标
目前,我国ESG评级仍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ESG评级指标,各ESG评价体系影响因素权重不同,使得其评级结果差异较大。但国内ESG评级机构并未有公开其评级权重,所以权重差异具体多少,还需要再进行测度。同时各评级机构度量之差异,也使得其结果差异较大。例如,有评级机构仅针对公司自身废物排放测度,但有些企业还针对其上下游企业污染物排放测度。商道融绿将食品安全考虑在内,而社投盟未考虑该因素。
评估主观差异
因为ESG体系的自身性质,使得有些指标没有办法准确度量,故各评级机构指标设定以及测度范围具有主观性,使得测量差异为ESG评级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评级者对每个行业的认知差异,对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的偏好程度都会影响评级结果。当评级机构给一个类别中一个公司好分数时,它往往也会给同一类别的其他公司一个好分数。
接收负面消息速度不统一
由商道融绿披露的信息,ESG负面信息主要三个来源,分别是:一是正规媒体报道。当媒体暴露出企业的问题之后,而ESG评级仍保留原结果时,便会导致公众对ESG评级结果存疑。二是政府监管数据。政府在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披露前,必然会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约谈、要求整改等过程。当政府披露出企业的负面信息之后,ESG评级机构与公众几乎同时得到消息,消息过于滞后。三是企业自主披露。企业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况披露,这种负面消息很难做到对ESG评级真正地有效。综合来看,ESG评级机构或者获得负面消息过于滞后,要么很难获得准确的负面消息。
评级结果更新速度不同
上述华证、Wind、商道融绿、社投盟更新评级结果的速度不同,Wind显示每个季度结束后的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更新,华证虽与Wind处于同一频率,但结果没有改变。例如,平安银行在2021年10月31日被评为BBB,而历史评级显示2021年7月31日以及往次的评级结果均为BBB。商道融绿一年更新一次评级结果,而社投盟每年更新两次,年中评级一次,年末评级一次。对企业的测度不及时更新,导致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