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价体系简介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兴起的重要理念和企业行动指南,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具象投影。该理念的核心观点为:企业经营活动和金融行为不应仅追求经济绩效,而应同时考虑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4年提出了ESG概念,得到各国监管机构及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引起国际多边、双边组织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ESG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沿用国际ESG理念的定义。
各ESG评价机构在评价原则和具体指标构建方面存在差异,但对ESG内涵的表述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均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非财务领域的绩效和行为,尤其是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核心要素。基于对主流评价体系的归纳整理,ESG三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如图1、表1所示。
ESG的投资策略
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分析,ESG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七类:负面筛选、正面筛选、ESG整合、企业参与及股东行动、规范筛选、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和影响力/社区投资,这也是全球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分类标准。美国倾向于使用ESG整合,欧洲国家使用负向筛选最多。根据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协会(GSIA)统计,2020年全球范围内,采用各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资产规模排名依次为:ESG整合(25.2万亿美元)、负面筛选(15.0万亿美元)、企业参与和股东行动(10.5万亿美元)、标准筛选(4.1万亿美元)、可持续主题投资(1.9万亿美元)、正面筛选(1.3万亿美元)、影响力投资(3520亿美元)。其中ESG整合发展迅速,自2016年来规模扩大了接近2倍左右,超过负面筛选成长为第一大规模策略。另外,可持续发展主题投资的规模发展至2016年的6倍多,增幅远超剩余各类策略。
ESG投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战略将重塑中长期产业逻辑,“双碳”目标的确立也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ESG作为新兴投资理念,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等精神内核基本一致。回顾2021年ESG投资市场,相比海外,国内ESG资管市场处于低规模、高增速的爆发初期,在政策、监管和上市公司多重因素的强力驱动下,未来3-5年内资管规模有望进一步爆发(中信证券,2022)。中金预测,到2025年中国ESG投资规模预计达到20-30万亿元,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30%,中国ESG公募基金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左右。追求长期回报的资本,布局ESG投资显得恰逢其时。
有专家指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机构化投资时代,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参与力度将逐渐深入,投资活动将会顺应ESG理念发展,实现政府、投资人、上市公司和产业等多方“帕累托改进式”的共赢大发展。从产业来看,除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领域外,传统产业的碳减排技术、节能环保等也是企业ESG管理中“E”部分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也将是ESG投资人的重要投资主体。